关于 C/C++ 的 Thunk 技术

本贴最后更新于 184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时移世易

Thunk

从一次偶然的发现说起

环境 : Windows 10 ,VS 2015
有一次编写一个动态库(.dll),很简单很标准的导出了几个 API
像这样:
DLL.h

#pragma once
#define C_STYLE extern "C"
#ifdef __EXPORT__
#define API __declspec(dllexport)
#else
#define API __declspec(dllimport)
#endif // __EXPORT__

C_STYLE int API DLL_Func1();

C_STYLE int API DLL_Func2();

DLL.cpp

#define __EXPORT__
#include "DLL.h"

int DLL_Func1()
{
	return 1;
}

int DLL_Func2()
{
	return 2;
}

编译链接后得到 DLL.dll,然后使用 dumpbin /EXPORTS DLL.dll 查看导出函数
结果是这样的:

Dump of file DLL.dll


File Type: DLL

  Section contains the following exports for DLL.dll

    00000000 characteristics
    5C1CC40C time date stamp Fri Dec 21 18:44:28 2018
        0.00 version
           1 ordinal base
           2 number of functions
           2 number of names

    ordinal hint RVA      name

          1    0 00011041 DLL_Func1 = @ILT+60(_DLL_Func1)
          2    1 00011046 DLL_Func2 = @ILT+65(_DLL_Func2)

不知道读者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

1    0 00011041 DLL_Func1 = @ILT+60(_DLL_Func1)

_DLL_Func1 这个符号,看起来没问题,又很有问题。
没问题是因为 它就是我们导出的第一个函数名。
很有问题是因为,它和我们导出的函数名不完全一致,多了一个下划线。
为什么会有这个下划线呢?当时心中只是有这个疑问,并没有深入研究。

再次发现奇怪现象

直到我再次发现一个奇怪现象的时候,我才决定一探究竟
代码如下:

void Test()
{
}
typedef void(*Func)();
int main(int argc,const char * argv[],const char *envp[])
{
	Func pFunc = &Test;
	return 0;
}

代码很简单,就是用一个函数指针保存了函数 Test 的地址
奇怪现象如下图:

imagepng

这个现象描述起来就是:函数指针的值,和函数的实际地址不一致

然后我就懵逼了,连刚入门的 c 语言新手都知道,函数指针就是函数的首地址。那为什么这个理论和我看到的现象不一样呢?

函数指针的本质

为了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奇怪现象,我决定通过反汇编看看编译器都做了些什么处理。
修改代码,通过函数名调用函数和通过函数指针调用函数

void Test(){
}

typedef void(*Func)();

int main(int argc,const char * argv[],const char *envp[])
{
	Func pFunc = &Test;
	Test();
	(*pFunc)();
	return 0;
}

设置断点,查看反汇编。

imagepng

imagepng

通过反汇编可以看到,不管是通过函数名调用还是通过函数指针调用
对应的汇编指令都是 call xxxxxxxx 代表某一个地址。
对于两种不同的调用方式,这个地址是一样的,都是函数指针的值
也就是图中的 0x00F512EE
PS.两次截图,函数指针不一样,是因为是两个不同的进程

接下来继续查看反汇编,看看 call 命令之后都执行了什么指令

imagepng
F11 之后,反汇编结果如图
jmp 0F51B90h
jmp 指令为无条件跳转,直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大概知道了函数调用的过程了
call 调用某个地址,然后 jmp 跳转到另一个地址去执行
那么 jmp 跳转的这个地址,是不是就是函数的实际地址呢?

imagepng

imagepng

果然,jmp 跳转的地址,和函数实际地址一样
第二张图是 jmp xxx F11 之后的反汇编结果,更加证明了上面的结论

总结:
函数调用或者函数调用,其实并没有直接调用函数,而是通过一次跳转(jmp)之后才执行真正的函数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函数指针的值和函数实际地址不一致

Thunk 技术的实现

上面说到的 jmp xxxx 这一段程序,被微软称之为 Thunk ,翻译为 形实转换程序
所谓的,我个人理解的就是 call xxxx 中的 xxxx 这个地址
对应的,就是 jmp xxxx 中的 xxxx 这个地址
本帖先不讨论为什么要使用 Thunk 技术,只讨论 Thunk 的实现

CPU 执行流程

为了搞清楚 Thunk 的实现原理,需要先弄清楚 cpu 是如何执行汇编代码的
cpu 执行汇编指令的大概流程如下:

  1. 读取 EIP 地址中的指令(EIP 是指令寄存器,存放下一条要执行的命令地址)
  2. EIP 增加 读取的指令的大小,即 指向下一条指令
  3. 执行读取的指令
  4. 返回第 1 步

所以,当执行到 jmp xxxx 时(第 2 步 与第 3 步 之间),此时 EIP 已经指向 jmp xxxx 的下一条指令
例如, jmp xxxx 指令在内存中的地址为 0x10
当执行到 jmp xxxx 时,此时 EIP = 0x15
因为 jmp xxxx 这条指令本身占 5 个字节,其中,jmp 指令占 1 字节,xxxx 相对地址占 4 字节(x64 也是 4 字节)

将 jmp xxxx 实体化

将 jmp xxxx 看成一整个 Thunk 对象
Thunk 对象的地址(this)就是 jmp xxxx 这条指令的地址
执行到 Thunk 时,下一条指令地址 EIP = (int)this + sizeof(Thunk) = (int)this + 5
那么有一个问题,我们如何保证让 jmp 跳转的地址,就是我们需要跳转的实际地址呢?
jmp 跳转,是相对跳转,相对于 EIP 跳转
也就是说,jmp 指令执行之后,会修改 EIP 的值,修改之后的值 就是 EIP = EIP + xxxx
上面已经说到 执行 jmp 之前 EIP = (int)this + sizeof(Thunk) = (int)this + 5
那么执行 jmp 之后 EIP = EIP + xxxx = (int)this + sizeof(Thunk) = (int)this + 5 + xxxx
执行完 jmp 执行后,此时 EIP 的值就是我们需要跳转的实际地址
即:
要跳转的实际地址 = EIP(原) + xxxx = (int)this + sizeof(Thunk) = (int)this + 5 + xxxx
移项得到:
xxxx = 实际地址 - ((int)this + 5 + addr)
也就是说,只要保证 xxxx 这个跳转的相对地址,满足上述公式,就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需求

Thunk 实现

第一步,设计数据结构
我们已经知道 jmp xxxx 这条指令占 5 字节,我们需要设计出一个占 5 字节的结构。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类成员都是按 4 字节对齐的,为了使我们设计的结构占 5 字节,我们需要修改类成员的对齐方式。
通过 **#pragma pack(push,1)**可以强制编译器,使数据按字节边界对齐

#pragma pack(push,1) //强制编译器,使数据按字节边界对齐
class Thunk
{
public:
	char JMP;
	int JMP_RA;//跳转的地址 相对于寄存器 IP 的相对地址,x86 x64 都是四字节
}
#pragma pack(pop)//撤销数据按字节对齐,数据按双字对齐的主要目的是优化执行速度

因为 成员 JMP 其实就是 jmp 指令对应的 机器码 0xE9,是不会变的
要跳转的相对地址才是关键,所以我们接下来需要提供设置相对跳转地址的成员函数

const void * SetRealAddress(const void * addr)
{
	char * old = (char *)GetRealAddress();
        JMP_RA = (int)((char *)addr - (char *)this - sizeof(Thunk));
	return old;
}

通过上面推导出来的公式,这个函数很容易
有了 Setter,自然要有 Getter

//获取Thunk跳转的实际地址
const void * GetRealAddress() const
{
	return (void *)((char *)this + sizeof(Thunk) + this->JMP_RA);
}

然后我们需要提供这个类的构造函数,
第一种构造函数,通过任意的实际地址创建 Thunk 对象
实际上就是调用了 SetRealAddress

//通过需要跳转的实际地址创建 Thunk 对象
Thunk(void * addr) :JMP((char)0xE9)
{
	SetRealAddress(addr);
}

第二种就是通过函数指针创建 Thunk 对象
上面已经提到了,call xxxx 中的 xxxx 其实就是 jmp xxxx 这条指令的地址
将 jmp xxxx 看成一个 Thunk 对象
而 call xxxx 中的 xxxx 就是函数指针的值,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 函数指针的值,就是一个 Thunk 对象的地址

//通过函数指针创建 Thunk 对象
template<class RET, class ...Args>
Thunk(RET(*func)(Args...))
{
	Thunk * that = (Thunk *)func;
	this->JMP = that->JMP;
	SetRealAddress(that->GetRealAddress());
}

成员函数指针也是类似,只不过在强制类型转换时会编译失败
这是需要借助 union

//通过成员函数指针创建 Thunk 对象
template<class RET, class THIS, class ...Args>
Thunk(RET(THIS::*func)(Args...))
{
	union
	{
		RET(THIS::*func)(Args...);
		Thunk * pThunk;
	} u;//成员函数指针直接转Thunk指针编译不通过,所以通过联合来转换
	u.func = func;

	Thunk * that = u.pThunk;
	this->JMP = that->JMP;
	SetRealAddress(that->GetRealAddress());
}

验证

接下来就可以验证代码的准确性了

#include "Thunk.h"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Test(){
	cout << "Test()" << endl;
}
void Test2() {
	cout << "Test2()" << endl;
}
typedef void(*Func)();
int main(int argc,const char * argv[],const char *envp[])
{
	Func pFunc = &Test;
	cout << "pFunc : " << pFunc << endl;

	Thunk thunk1 = &Test;
	Thunk thunk2 = &Test2;
	Thunk * pThunk = (Thunk *)&Test;
	cout << "thunk1.GetRealAddress() : " << thunk1.GetRealAddress() << endl;
	cout << "thunk2.GetRealAddress() : " << thunk2.GetRealAddress() << endl;
	cout << "pThunk->GetRealAddress() : " << pThunk->GetRealAddress() << endl;

	thunk1.SetRealAddress(thunk2.GetRealAddress());
	cout << "thunk1.GetRealAddress() : " << thunk1.GetRealAddress() << endl;

	return 0;
}

结果如下:

imagepng

imagepng

最后贴上完整的代码供读者参考
Thunk.h

#pragma once
#pragma pack(push,1) //强制编译器,使数据按字节边界对齐
class Thunk
{
public:
	char JMP;
	int JMP_RA;//跳转的地址 相对于寄存器 IP 的相对地址,x86 x64 都是四字节
public:
	//通过需要跳转的实际地址创建 Thunk 对象
	Thunk(void * addr) :JMP((char)0xE9)
	{
		SetRealAddress(addr);
	}

	//通过函数指针创建 Thunk 对象
	template<class RET, class ...Args>
	Thunk(RET(*func)(Args...))
	{
		Thunk * that = (Thunk *)func;
		this->JMP = that->JMP;
		SetRealAddress(that->GetRealAddress());
	}

	//通过成员函数指针创建 Thunk 对象
	template<class RET, class THIS, class ...Args>
	Thunk(RET(THIS::*func)(Args...))
	{
		union
		{
			RET(THIS::*func)(Args...);
			Thunk * pThunk;
		} u;//成员函数指针直接转Thunk指针编译不通过,所以通过联合来转换
		u.func = func;

		Thunk * that = u.pThunk;
		this->JMP = that->JMP;
		SetRealAddress(that->GetRealAddress());
	}

	//获取Thunk跳转的实际地址
	const void * GetRealAddress() const
	{
		return (void *)((char *)this + sizeof(Thunk) + this->JMP_RA);
	}

	const void * SetRealAddress(const void * addr)
	{
		char * old = (char *)GetRealAddress();

		JMP_RA = (int)((char *)addr - (char *)this - sizeof(Thunk));

		return old;
	}
};
#pragma pack(pop)//撤销数据按字节对齐,数据按双字对齐的主要目的是优化执行速度

Thunk 的小应用

修改函数的实际地址

#include "Thunk.h"

#include <Windows.h>

void Func1()
{
	MessageBox(NULL, "Func1", "", 0);
}

void Func2()
{
	MessageBox(NULL, "Func2", "", 0);
}

typedef void(*FUNC)();

int main(int argc,const char * argv[],const char *envp[])
{
	FUNC f1 = &Func1;
	FUNC f2 = &Func2;
	Thunk * pThunk1 = (Thunk *)f1;
	Thunk * pThunk2 = (Thunk *)f2;

	Func1();

	//更改内存保护属性
	DWORD old;
	VirtualProtect(pThunk1, sizeof(Thunk), PAGE_EXECUTE_READWRITE, &old);

	//修改Thunk的跳转地址
	pThunk1->SetRealAddress(pThunk2->GetRealAddress());

	//回复原来的保护属性
	VirtualProtect(pThunk1, sizeof(Thunk), old, nullptr);


	Func1();


	return 0;
}

效果是:

第一次调用 Func1,弹出 Func1 的 MessageBox .

第二次调用 Func1 ,会弹出 Func2 的 MessageBox.

说明修改函数实际地址成功

结束语

至此,Thunk 的实现原理已经结束,本帖主要是带读者入门,让读者对 Thunk 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至于微软为什么要使用这个技术,笔者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读者可自行查阅资料,最后,感谢读者坚持读完,有问题欢迎留言。

  • C++

    C++ 是在 C 语言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通用编程语言,应用广泛。C++ 支持多种编程范式,面向对象编程、泛型编程和过程化编程。

    106 引用 • 152 回帖 • 1 关注
  • Windows

    Microsoft Windows 是美国微软公司研发的一套操作系统,它问世于 1985 年,起初仅仅是 Microsoft-DOS 模拟环境,后续的系统版本由于微软不断的更新升级,不但易用,也慢慢的成为家家户户人们最喜爱的操作系统。

    215 引用 • 462 回帖

相关帖子

欢迎来到这里!

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小众社区,大家在这里相互信任,以平等 • 自由 • 奔放的价值观进行分享交流。最终,希望大家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

注册 关于
请输入回帖内容 ...